在台北近郊的山上,藏有一間能俯瞰北投地區,甚至於可以遠眺海洋的一間別墅,如今它已不再是別墅。當初使用它而且在裡頭過著精彩人生的可是家喻戶曉的名人,雖然早已不在,但每每驅車來到這邊,吹著微風,望著綠林相間中的白牆,想著「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」,這裡是「林語堂故居」。
生於 1895 年的林語堂先生,是位以英文書寫而國際馳名的中國作家。語堂先生因翻譯「幽默」一詞,並提倡幽默文學,因此人稱「幽默大師」;其著有《生活的藝術》、《京華煙雲》、《蘇東坡傳》、《中國與印度的智慧》等四十餘部作品傳世。
而這棟作為語堂先生精彩人生中最後十年的住所,興建於 1966 年,是由語堂先生親自設計。由於兼具東方與西方的風格,以及融合現代感與古典美,實在美極。可能也因為是這樣,當 1976 年四月語堂先生以 82 歲長眠於故居後園後,有關單位就規畫將其保留下來,以紀念語堂先生的林林總總,這也就是現在「林語堂故居」的由來。
雖然喜歡這棟建築物,除了驅車直上陽明山仰德大道外,一般人要怎麼將之帶回家,甚至於典藏於書櫃與桌面上呢?

這邊要介紹的就是這張能將「林語堂故居」輕鬆把玩於手中的明信片,其實在各大風景區其實都有類似這樣的商品,不仔細注意真的不容易發現。而且更妙的是不仔細看一下,根本沒發現這樣的商品主要是要做什麼。它就是一個「林語堂故居」的紙模型!

來吧!準備一下工具,讓筆者們來開工,重溫兒時勞作舊夢囉!
需要的工具基本上是刀片與膠水,如果有白膠或是相片膠更好;當然除了刀片外,尺也是必需品!還是有什麼奇奇怪怪好用的文具皆可以一起準備!畢竟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啊。

準備好就開始一一切下啦!

努力的一片一片的切下來,方便接下來的組裝,以免邊黏邊切,弄得手跟刀片都黏黏的,會很狼狽!

經過十分鐘,總算把所有的組件都切下來。為求方便組裝,背面都標上編號。

至於組裝步驟筆者就不一一陳述與紀錄,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林語堂故居紙模型的原廠「猴子設計」這邊的資料: http://60.249.182.70/1-monkey-design/1113.htm

在明信片上有特別註明:為讓紙張更容易彎折,建議用刀片刀背輕輕劃過,經過劃過的紙張就會比較容易彎折。這是小技巧,給不知道的朋友參考。

零件都非常細小不容易彎折。手指太粗或不靈巧的朋友,可能要好好練練了!

經過刀片刀背劃過,彎折過後來試試看假組合。

其實這是筆者的習慣啦,在製做模型中,都會適時的來個假組合,方便看哪個零件等一下黏哪,誰與誰在一起,有無遺漏,也順便看看整體的模樣,想像組合好後的樣貌。
接下來該來黏合囉!不過建議大家利用相片膠黏合會比較容易,一方面比較快乾,另一方面比較不黏手。

組合後發現難易度最高的地方是這個屋頂,這個屋頂邊緣銜接的地方非常的小,甚至是彎曲角度不容易掌控,很容易就黏不牢。

~~ 經過兩個小時的組裝黏貼,與無數耐心與信心的煎熬 ~~
終於大功告成!

還不錯吧!經過兩小時奮鬥後,經典的林語堂故居就能在手中輕鬆把玩!

可以用任意角度任意方法把玩,如果有模型汽車,還能放到旁邊,想像是當年林語堂先生的座車!
不只是如此,將這樣紙模型放在家中,還能紀錄(其實是⋯炫耀⋯)有去過哪些地方,真的很棒!
至於是否跟實際上的相同,讓大家來比對一下:
(由於上次到林語堂故居參觀時,驚訝於整體的美感,竟然沒拍到照片,所以此時只好借一下網路上的照片來比對了。)
側邊 45 度角,也就是門口進到故居裡面的第一個看到的畫面⋯

嗯,中庭也有忠實呈現,可惜的是沒有種樹。當然愛做模型的朋友,加個花草當然不算什麼⋯

背後咖啡廳的地方,當然也忠實呈現,從這邊遠眺山下,景緻動人,讓人忘記煩惱!不過紙模型的這個部份,旁邊太細了所以屋頂很難黏到正確的位置。

由於紙模型受限於明信片的尺寸,所以有點兒小,而且黏合的地方不夠大,還需要刀片切割。所以若是讓小朋友來製作,建議家長必須在旁邊協助,以免發生危險;但好處是可以增加小朋友的耐心及細心!
製作完成後,也可以當作裝飾與擺設,更是個自己去過地方的另類紀錄。
看完筆者的分享,感覺怎麼樣?除了製作小模型外,若是您沒去過林語堂故居,也請立即起身吧,到台北人最親近的陽明山去走走,順便造訪林語堂故居,體驗語堂先生的精彩人生!更可以喝杯咖啡,遠眺台北風光!
要注意的是林語堂故居每週一休館,開放時間是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,門票三十元(可以折抵消費)。
|